警惕走入培养“拨尖创新人才”的误区禁止过度追求“清北率”!
发布时间:2025-07-25 人气: 来源:社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每个孩子的前途,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时,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的到2027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更是社会普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据笔者所知,有个别学校虽地处革命老区、偏远山区,但该校领导和个别老师利己主义严重,沽名钓誉,一味片面追求“清北率”,对家长代表的建议和呼声,置若罔闻,玩忽职守,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名义,为子女垄断和独享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为目的,提前掐尖,在高一阶段从全年级有1069名学生中,仅选22名学生开设文理混合班,并对该班级人数设置只出不进的门槛,量身定制,致使大多数学生没有拔尖晋升空间和机会。特别是人为给98%的学生贴上“优差”标签,让孩子们留下教育不公的心里阴影,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状态,把大多数学生当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品”和“牺牲品”。
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需求,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培优提质代表着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以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重视学生发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学校要摒弃只面向极少数精英学生的偏见,坚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精英主义,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利益为代价的原则,要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教育公平的政策精神,秉承“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宗旨和要求,警惕普通高中走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误区,甚至人为造成教育不公,让纯真善良的青少年心里埋下“罪恶”的种子!
一、正确认识教育公平对社会的重要性,拔尖而不是提前掐尖,切勿走进变相“掐尖”的误区。
高中分设班级以及转换班级是学生学业生涯中的一个最为重要转折点,对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心理适应、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归属感、安全感等影响深远。普通高中不应提前拔尖,不应过早分学科、过早地让学生局限在某个狭窄的领域,要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培养,通过通识教育,先让学生广泛涉猎,经过一段时间摸索之后找到自己的天赋异禀、最能够发挥潜能的方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样才能培养交叉融合型的人才。不仅相近的自然学科可以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也应该交叉融合。学校提前拔尖就是提前变相“掐尖”,过早给孩子们贴上“优差”标签,人为造成教育不公,包括师资分配、学习和生活环境等等,导致两极分化极为严重,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甚至个别学生垄断和独享。
二、正确认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破除功利主义思潮,切勿走入追求“清北率”的误区。
拔尖创新人才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国家通过强化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措施,培养其创新能力,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协同发展。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非精英主义,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元化选拔与系统性培养相结合,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而不是把学生送入清华、北大等,就是培养了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有少数个别普通高中校领导正绩观出现偏差,个人功利主义严重,借以“教改”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名,不惜一切代价、不惜一切手段,沽名钓誉,一味片面追求“清北率”,表面上追求升学政绩,其背后折射的是畸形的教育政绩观,实则与中央“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精神以及“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当“清北率”成为少数学校领导的政绩观,那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沦为某个教师子弟资源垄断的借口,教育公平的基石也正在悄然松动。过度追求“清北率”定然会对教育生态和学生成长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教育公平的破坏。这种做法加剧了教育不平等,导致优质教育资源被少数学生垄断;加剧了教育内卷化;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如果“清北率”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导致学校和教师为追求短期成果,采用题海战术、重点培养少数学生等应试教育方式。这种评价体系扭曲了教育规律,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当教育生态严重功利化、学校领导“清北政绩观”作祟,少数"尖子生"独占优质师资时,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权如何保障?促进教育公平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当学校沦为名利场、权力寻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如何落实?
三、正确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坚持“教改”的科学性、合法性、公正性,必须走出“唯名校”“唯分数”的误区。
2025年第11期《求是》杂志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民属性,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回答了教育的基本立场问题。这既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最坚定的践行。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不等同于考试高手,必须走出“唯名校”“唯分数”的误区。“唯名校”“唯分数”会对教育生态和学生成长造成很多负面影响,比如教育公平失衡、教育生态异化、学生全面发展受限、评价体系扭曲、违背教育本质、功利主义思潮,导致学校教育异化为“升学工具”,教师教学重心转向短期提分技巧而非长期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高度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其教改方案必须依法、民主、科学、公平、公正,这才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一是重调查研究,科学民主决策,要深入全面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征徇和听取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的意见与建议;二是重制度建设,严格法定程序。要按照公平合理精神和法定程序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执行方案。包括有可行性分析报告,风险预判和补救措施、监督管理等。三重监督管理,实行阳光工程。学校除了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把关和备案外,还要向社会公开秀明,让学生和家长享有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学生明白、老师清白,清除误解,家校共育,自觉接受党委政府、行业主管、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力促教育公平公正。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有所教、学有优教,推动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党全国全社会为之努力的目标。笔者呼吁禁止过度追求"清北率",不是要限制优秀,而是要挖掘和培养更多优秀,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价值观,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出彩的机会。这既是对教育规律的回归,更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坚守。同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其核心正是要斩断功利教育的枷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是千百万庄稼的事,不是几棵盆景的装点。"唯有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点燃普通学生的梦想,才是对"教育公平"最有力的践行。
(何尧民:作者系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理事,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科技强国国际智库首席专家,中创投亿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